首页 | 医院概况 | 党建工作 | 科室简介 | 医生简介 | 为您导医 | 健康教育 | 医学资讯 | 热点介绍 | 管理制度 | 下载专区 | 学校主页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信息>>正文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2008.6.4)
2008-06-04 00:00  
一、基本知识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2天。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此病潜伏期为10~14天。   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感染,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潜伏期平均为30天。   儿童发病率高。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   4、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患者和带菌者。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由数小时至5天不等,通常为2~3天。   夏秋季为霍乱流行季节,沿海地区流行较多。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二、防控要点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宿主),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也必须针对这几个条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学校要特别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包括水源管理人员)的管理,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包括病原携带者)等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堂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在出现腹泻、发热、呕吐等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有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学校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在疾病控制部门的指导下,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为防止厕所对周围环境及水源的污染,学校厕所建设应做到布局与设计合理、卫生、安全、方便、实用,并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的要求。独立设置的厕所应与生活饮用水水源和食堂相距30米以上。厕所基地排水通畅,不易被雨水淹没。   学校供水设施要符合卫生要求,自备水源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并加强监测。   学校食堂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食堂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食堂不得制售冷荤凉菜。   3、保护易感人群   学校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学生及教职员工了解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师生员工自我防护能力。   注射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之一,现在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其中包括甲型肝炎。需要对学校人群实施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必须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进行。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肇庆学院医院版权所有    地址:肇庆学院主校区  电话:(0758)2716247 电子邮箱:xyy@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