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概况 | 党建工作 | 科室简介 | 医生简介 | 为您导医 | 健康教育 | 医学资讯 | 热点介绍 | 管理制度 | 下载专区 | 学校主页 
热点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热点介绍>>禽流感知识>>正文
   
禽流感及其传播给人类的严重性
2010-12-14 00:00  
禽类疾病:危害与控制措施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它于100多年以前首先在意大利发现,世界各地均有疫情发生。 虽然某些种群的禽类抗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能力较强,但禽类普遍易感。感染引起多种症状,可能引起轻微疾病,也可能引起高度传染性和快速致死性疾病以至引起严重的疫情。后者称之为“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起病急、病情重、快速死亡,死亡率接近100%。 已知有15个亚型的流感病毒可感染禽类,因此,潜在于禽类的流感病毒宿主很广泛。至今,所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都是由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移栖水鸟,最有名的是野鸭,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同时,它们的抗感染能力最强。鸡和火鸡等家禽对快速致死性流感特别易感。 通常认为疫情的发生是由于家禽和移栖水鸟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引起的。家禽销售市场在疫情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低致病性病毒在禽类中短期流行后,能变异成高致病性病毒。1983-1984年美国流行H5N2期间,起初引起的死亡率低,但是6个月之后,变成高致病性病毒,引起的死亡率接近90%。为了控制疫情杀灭了17,000,000多只鸡,花费接近65,000,000美元。1999-2001年意大利流行H7N1期间,开始时也是低致病性的,9个月之后变异成高致病性病毒。有13,000,000只鸡死亡或被销毁。 对感染农场进行检疫、销毁受感染的或可能受感染的家禽是防止病毒扩散到其它农场并逐渐在当地的禽类中生存的一般性控制措施。禽流感传染性强,很容易通过受污染的器具、交通工具、食物、养笼或衣服等方式机械传播。高致病性病毒在环境中的生存时间较长,特别是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不过,严格的卫生措施能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果缺乏以良好的监测为基础的反应迅速的控制措施,疫情可能持续多年。例如,1992年开始,墨西哥发生H5N2禽流感,开始时致病力低,逐渐变异成高致病力病毒,而且,直到1995年疫情才得以控制。 病毒不断变异:两种结果 所有的甲型流感病毒,包括经常引起人类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都具有遗传变异性并能很好的逃避宿主的防御。流感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缺乏校对和错误修复机制。因此,由于错误得不到校正,病毒在人体或动物身上复制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新的抗原变异株代替了原有的毒株。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成份所发生的这些连续的持久的小变化被称之为抗原漂移。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频繁而持久的抗原变化要求我们对全球流感发生情况进行持久的监测。同时,每年对流感疫苗的组成成份进行调整。从1947年开始,这两项工作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项目的基础性工作。 流感病毒还有第二个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的特征:即甲型流感病毒,包括来源于不同种群的亚型,能发生遗传物质重组。这一重组过程,称之为抗原转变,由此而形成新的病毒亚型。由于所有种群对新的病毒亚型无免疫力,同时没有起保护作用的疫苗,历史上,抗原转变曾引起高致死性流感大流行。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新的亚型病毒需要从人类流感病毒中获得基因以致它在一定时期内容易从人传播给人。 一直认为,有利于抗原转变发生的条件是人与同家禽和猪的密切接触。由于猪对禽类和哺乳类的流感病毒均易感,包括人的病毒株,它就充当了人和禽类病毒遗传物质合并的“孵化器”,由此而生成新的亚型病毒。最近发生的疫情,可能是由于这种机理而引起的。证据表明,在鸟类中流行的15个流感病毒亚型中至少有一部分,人类本身就可以作为“孵化器”。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事件追踪 禽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禽鸟和猪以外的物种。有文献记载的首次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疫情于1997年发生在香港,当时,有18人因H5N1病毒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中6人死亡。在香港,人的感染与由同一病毒株引起的高致病性家禽流感疫情同时发生。 进一步调查表明,这起爆发来源于人和活的受感染的家禽的密切接触。进一步的基因研究表明,病毒是直接从禽类传染给人。少数医务人员受到了感染,但是没有引起严重疾病。 在香港,3天之内迅速销毁了所有的家禽,大约有1,500,000只,减少了继续直接传染给人的机会,因此,可能阻止了一次大流行的发生。 这一事件,给公共卫生部门敲了警钟,因为这是第一次禽流感病毒直接传染给人并引起高死亡率的严重疾病。2003年2月,警钟再次敲响,一个家庭中同时发生了2例H5N1禽流感爆发病例,其中1例死亡。 另外,近期还有两起禽流感病毒引起人类疾病的疫情。2003年2月开始,荷兰发生了H7N7高致病性禽流感,2个月以后引起了1名兽医死亡,有83人患轻症疾病。1999年香港有两名儿童感染H9N2禽流感,症状较轻。2003年12月中旬又发生1例。H9N2在禽类的致病性不高。 最近的疫情发生在2004年1月,实验室检测证实在越南北部发生的严重呼吸道疾病病人身上检测到H5N1禽流感病毒。 为何特别关注H5N1? 在15个禽流感病毒亚型中,H5N1备受关注,原因有以下几点:H5N1变异快,并且事实证明H5N1倾向于从感染其它动物种群的病毒获取基因。已经有两篇文献报道了H5N1能引起人的严重疾病的致病力。另外,实验室研究表明,该病毒分离物具有高致病性并能引起人的严重疾病。存活的受感染的禽鸟类能从口腔和粪便中排泄病毒10天以上,因此,可通过生禽交易市场或候鸟广泛传播。 由H5N1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于2003年12月中旬从朝鲜开始,目前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有疫情发生,因此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1997年H5N1的变异株表现出直接感染人的能力,并且于2004年1月在越南再次发生。感染在禽类中的传播,增加了人直接受感染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染,如果同时感染人和禽的流感病毒株,人作为“孵化器”生成新的病毒亚型的可能性就增加,这种新的病毒亚型带有足够的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基因。如果是这样,就标志着一场大流行即将开始。 流感大流行:能够防止吗? 根据历史经验,如果有新的病毒亚型出现并且容易从人传播给人,平均每100年可能会发生3或4次流感大流行。然而,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在20世纪,1918-1919年发生的流感大流行引起全世界4,000-5,000万人死亡。之后,1957-1958年和1967-1968年再次发生大流行。 专家们认为,再一次流感大流行必然会发生,而且可能是在不远的将来。 多数流感专家同时还认为,1997年香港及时销毁了所有的家禽可能是防止了一次大流行的发生。 有几项措施能够减少因禽类发生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大爆发而引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害性。首先需要做的是迅速采取措施阻止疫情在禽类中的进一步扩散。这项措施能较少人暴露于病毒的机会。用现行有效的能防御人群中流行的人流感病毒株疫苗对暴露于受感染家禽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能减少人同时感染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机会,因此减少基因交换的危险。参与销毁家禽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防护措施,包括穿带合适的工作服和防护用具等。同时,还应进行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品。 当人群中发生禽流感的时候,有关动物和人群中流感发生的强度,以及流感病毒流行株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帮助评估公共卫生危害和指导采取最佳防疫措施。当然,对每一个病例开展调查也是必要的。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流感网络成员,以及其他国际组织,能在以上方面给予帮助。能成功控制公共卫生危害还有赖于所在国家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现行监测系统的适用性。 虽然所有这些措施能减少大流行株出现的可能性,但是,仍然难以确定是否能防止再一次发生流感大流行。 人患H5N1禽流感的临床经过与治疗 已经发表的有关人感染H5N1禽流感的临床经过的文献仅限于对1997年香港爆发病例的研究。在这次爆发中,病例出现发热、咽喉痛、咳嗽,严重的致死性病例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性严重呼吸衰竭。受感染者包括既往健康的成年人和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 动物和人的流感病毒诊断检验是快速而可靠的。许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网络实验室具有必备的高度安全性的设备和检测试剂用于开展检测工作,同时有相当的工作经验。也可以进行人流感的快速床边诊断检验,但是,同更加深入的实验室检测相比就不够精确。为了全面了解最新病例,判断人群中的感染是否在传播,是直接从禽类传给人还是人传给人,就有必要开展更深入的实验室检测。 抗病毒药物,有些既可以用于治疗也可以用于预防,对无其他疾病的成年人和儿童抵抗甲型流感病毒是有临床效果的。但是,有些限制性。有些药物费用昂贵,而且数量有限。 流感疫苗的生产过程也是值得考虑的,特别是为了适应因抗原漂移而引起的流行毒株的改变,每年疫苗的组成成份均有些变化。然而,为了生产大量的能够抵抗新的病毒亚型的疫苗至少需要4个月的时间。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肇庆学院医院版权所有    地址:肇庆学院主校区  电话:(0758)2716247 电子邮箱:xyy@zqu.edu.cn